•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95

egyptshizhe
首页 > 学术期刊投稿 > 四川省初中历史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ell墨脱

已采纳

作为艺术的历史学 在我们长期所接受的教育规范中,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对于这一判断,我们长期坚信不疑,至少我个人在过去20余年的从业经历中也是如此认识的,并力图将这一判断贯彻到个人的研究工作中去。 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当此次会议发起人促动我们思考历史学究竟是人文,还是科学的问题时,使我猛然醒悟,突然觉得历史学作为一种科学确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科学的层面似乎只存在历史学的方法论上。我们过去所说的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只是说历史学应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进步而不断改变自身,不断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使自己的历史学更像科学。而历史学的结论,或者说历史学作为一个整体,则不是科学,而是人文,或者说更像一门艺术。 所谓科学,主要是指西方自近代以来可以通过试验获得同样结果的东西。这种试验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当然可以称之为科学。而历史学根本无法通过试验获取同样的结果,即便将来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大量且细致地记录人类的活动,相信科学依然无法记录人们的思维过程,无法复原人类创造历史的原貌。科学只是帮助历史学实现了某些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将历史学完全改造为科学。 将历史学视为一门艺术,旨在强调历史学的研究更相信研究主体即历史研究者本人对历史进程的领悟、理解、判断与叙述。历史学就本质而言是人类历史中最聪明一类人的学问,这些聪明的人面对同一的研究对象、同一的史料,可以作出各自不同的解释与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历史实在”在不同研究者那里总是获得不同的认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实在”真的就像胡适所概括的那样,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由于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知识背景、操作手段乃至心情的不同,同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获得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某些自以为是的历…… 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从北宋至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 《夏小正》的基本内容与时代性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记载。还没有出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夏小正》记载的生产事项,包括农耕、渔猎、采集、蚕桑、畜牧等,但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这是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反映。所有这些,表明《夏小正》历法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 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2] 。《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这些记载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春秋时代的杞国还在使用它。夏纬瑛、范楚玉认为,《夏小正》的经文成书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际,最迟也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时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其内容则保留了许多夏代的东西,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的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夏小正》……

202 评论

刘李铭俊521

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个性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教育创新应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紧跟形势,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个性,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本人就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几点看法,请同行斧正。 一、直面权威,大胆创新 我国现行教材均以个别权威学者观点为统帅,虽颇具说服力,为大多数同仁所赞同,也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但却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限制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表述。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在阐述有关观点时要注意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更要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历史理解”的内涵。如对中国古代战争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农民战争是推动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有的同学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考察,却认为农民战争或者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它虽然打击了地主阶级,促进统治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因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不应谈过分夸大。又如,对洋务派民用工业认识,传统观点认为其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但有些同学以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民用工业的生产,遵循市场价值规律,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应为官办或官商合办的资本主义企业,同学们的这些观点无不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勇于质疑,疑中创新 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引疑的关键在于教师善于设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设疑的方法很多,首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设疑。现行的教材,利用的是叙事为主的体裁,对众多的事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提示本质,也并非法定的东西,往往有些陈旧滞后。现在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上课时,合理地引进课外知识,加强信息的补充,及时地对现有的观点提出质疑,则能力的培养就事半功倍了。例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后,学生必然去思考,各抒己见,这样潜在的创新意识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其次,可透过历史内容,启发学生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问题,从而使僵化的历史问题焕发新的思想活力。如隋唐经济的繁荣,涉及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大量开辟荒田”“人口大大增加”等等,其论其史均事出有典。学生们有的用环保的眼光去看,认为它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有的人用人口论的观点看,认为那导致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失衡,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有的联系当前不少地方“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生态的事例来思考,可谓创新气息扑面来。 三、深入探究,以深创新 一切创新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的技巧规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启发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发生了什么事件?这些事件折射到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那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问题步步深入,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创新意识,令人乐观。 四、操作锻炼,实践创新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可进行地方史的考查;进行编辑、发行文史小报;文物考古;制作教学模型;制作小课件、网页设计等。我曾指导学生制作“秦朝兵马俑”、“张衡地动仪”、用电脑设计“一战”、“二战”场面的课件……从制作到演示的过程,无不显示出学生们的创意水平。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思维在实践中发挥,在实践中创新。 五、激发联想,变更创新。 联想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变更则是变换角度,变换条件。通过联想,变更可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其方式有: 1.互换 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也有这种情况吗? 2.拆卸 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最直接因素,可以中国和西欧为例进行拆卸分析。 3.嫁接 如:明清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可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嫁接合并。(1)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2)政治上,封建统治日趋腐朽。 4.分解 如1938年后,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1)汪伪政权建立,(2)蒋介石集团政策转向反动,(3)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 5.重组 如:两次国共合作,可以目的、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比较重组,从而准确理解把握每次合作的特点。 在教学中采用这些方式,激发联想,变更条件,可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六、营造气氛,激励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等)以及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要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主角,加强学生间的信息交流。辨析、讨论、导演历史小剧目等多种形式,可激发其自主意识,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活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识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七、原型启发,迁移创新 原型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时,首先要弄清“原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其本质,然后抓住原型与新问题之间的某些相似点,由此及彼,通过类比迁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如在讲《罗斯福新政》一节时,可先引导学生认清“原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美国为什么要推行新政?(综合分析) ②美国为什么能够推行新政?(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③从内容来看,罗斯福新政有什么显著特点? (集中思维→引申再创造思维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新政的成功推行,对美国国内局势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发散思维能力) ⑤讨论:设想新政失败,美国的法西斯上台执政,世界政局会出现怎样变化?(创造思维能力) 在这一节的提问设计中,步步深入揭示重点和难点,不仅训练了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品质,而且在认清“原型”的基础上,迁移出创造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方法很多。本文只谈了培育学生创新个性的几条思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创新个性是教学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教师要为此而不懈努力。

328 评论

相关问答

  • 四川省初中历史论文

    作为艺术的历史学 在我们长期所接受的教育规范中,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对于这一判断,我们长期坚信不疑,至少我个人在过去20余年的从业经历中也是如此认识的,并力图将这

    egyptshizhe 2人参与回答 2024-07-25
  • 重庆初中历史论文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

    小小小雨桐 4人参与回答 2024-07-26
  • 初中历史小论文800字

    中学生历史小论文 导语:本活动课通过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科技小论文的宣读交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历史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亲爱的玉玉 2人参与回答 2024-07-27
  • 四川省省级期刊有哪些

    四川省级报纸有: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科技报,西南商报等。省级的报纸和报刊一般指的是省级别的单位以及相关省级别的行业或者相关的省

    明明白白我旳心 4人参与回答 2024-07-27
  • 初中历史小议论文范文

    你首先认真审题,明确要写的主题,切忌不要写偏题,然后给主题命名。命名要准确清楚,紧扣主题。二,保证按照要求完成最基本的字数要求,要抓住主题结合内容写。不要离题万

    sophialili 2人参与回答 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