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旋毛虫病是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及其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猪、犬、猫、鼠、牛、羊、马等动物均可感染。猪主要是吃了含有肌肉旋毛虫的肉屑或鼠类而感染。人感染是由于食入生的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而引起。故肉品卫生检验中将旋毛虫列为首要项目。猪有严重感染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在感染后3~7天体温升高,腹泻,有时呕吐,患猪消瘦,以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炎)出现肌肉僵硬和疼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有时还出现面部浮肿、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时眼睑和四肢水肿。死亡较少,多于4~6周康复。剖检可在肌肉旋毛虫常寄生的部位如膈肌、舌肌、喉肌、肋肌、胸肌等处找到细针尖大小、未钙化的包囊,呈露滴状,半透明,较肌肉的色泽淡,以后变成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钙化后的包囊为长约1毫米的灰色小结节。[防治措施](1)加强屠宰卫生检验,不吃生猪肉,捕灭饲养场内的老鼠,焚烧老鼠尸体。猪只不放牧,防止接触动物尸体和一些昆虫。(2)治疗病猪可选用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噻苯咪唑,每千克体重60毫克,一次口服,连用5~10天。氟苯咪唑,以125毫克/千克的浓度拌料,连喂10天。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临床症状】
旋毛虫病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犬、猫、人均可发生。成虫寄生于动物的小肠和横纹肌内,可引起寄生虫性肠炎,幼虫(肠旋毛虫)寄生于动物骨骼肌形成包囊,导致全身肌肉疼痛,呼吸困难和发热等症状。犬、猫是吞食入含有肌旋毛虫包囊的生肉经口感染的。鼠的感染率较高,是犬、猫旋毛虫病的主要感染源。
犬和其他动物感染旋毛虫后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人感染后,可以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肠旋毛虫可以引起肠炎,出现消化道疾病的症状。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肌旋毛虫对人危害较大,可引起急性肌肉炎,表现发热和肌肉疼痛,严重感染时可因呼吸肌和心肌麻痹而导致死亡。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以驱虫,消炎为主。
[处方1]丙硫咪唑,犬:25~5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7~14天。
[处方2]甲苯咪唑,犬:20~3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5天。
[处方3]芬苯达唑,犬:5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1次,连用3~30天;猫:25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3~30天。
[处方4]噻苯咪唑,犬:70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2天,后35毫克/千克,口服,每日2次,连用20天。
[处方5]奥苯达唑,犬:10毫克/千克,口服,连用5天。
[处方6]四咪唑,犬:10~20毫克/千克,口服;毫克/千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1 生吃涮烤是致病关键 很多人吃的方法很不正确,嗜好涮、烤、凉拌等。有一些寄生虫或病菌,是可以在煮熟煮透时被杀灭的,资料显示,我国沿海鱼、虾、蟹的体内含有多达86种寄生虫,只需煮熟数分钟,这些寄生虫就可被彻底杀死。但为了美味或猎奇,很多人在野生动物肉还未完全煮熟时就食用,通常不能有效地杀灭寄生虫和病菌,进而造成一些传染病或胃肠道疾病。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要贪图一时口快而食用未熟的肉类或水产品。 现状:点击上海人不良“食性” 人吃得较多的野味有:猴子、刺猬、蛇、食用性的鼠、野鸡、野鸭、孔雀、田鸡、癞蛤蟆,小龙虾、田螺、毛蚶、毛蟹、河蚌以及海里的一些贝类等。此外,猎奇餐馆,还推出蝎子、苍蝇等昆虫大餐,卫生安全令人担忧。 从吃法上看,最容易传染疾病的凉拌和涮烤等也不鲜见。通常被市民用来生吃的有羊肉、牛肉、驴肉、野猪肉、生鱼片、龙虾、蛇、象鼻棒等。用以涮烤的有蛇肉、野猪肉、鹿肉、羊肉、牛肉、鱼、虾、大肠等。专家指出,凉拌类菜容易清洗不干净,如果放置在冰箱里,还会造成较严重的细菌感染。在涮烤时,由于加热不透,很多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细菌等未必能杀死。 面对阵阵烤肉串的诱人香味,许多人常常驻足,的确,烤肉串以它特有的风味早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吃羊肉串的时候要当心感染旋毛虫病旋毛虫病是由“旋毛线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人因吃生的或半生的含有旋毛虫包囊的肉类而感染。 旋毛虫 以往人们认为,只有吃了带有旋毛虫病动物的生肉时,才能感染人。但是近年来发现,在原来无食生肉习俗的地方,如果人们吃了烤得半生不熟的羊肉串、牛肉串、猪肉串,隐藏在肉中的旋毛虫未被高温杀死而进入人体,也能感染旋毛虫病。 旋毛虫通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肠壁,交配后雌虫潜入粘膜或达肠系膜淋巴结,虫可产出成千上万条幼虫。幼虫由淋巴管或血管经肝及肺入体循环散布全身,但仅到达横纹肌者能继续生存。以膈肌、腓肠肌、颊肌、三角肌、二头肌、腰肌最易受累,其次为腹肌、眼肌、胸肌、项肌、臀肌等,亦可波及呼吸肌、舌肌、咀嚼肌、吞咽肌等。经过1~2个月,幼虫逐渐发育并在周围形成包囊。到6~7个月时,包囊开始钙化。部分幼虫可在其中存活10~30年。当幼虫在全身移行时,还能引起变态反应。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全身肌肉疼痛(尤以小腿腓肠肌敏感)、眼及面部水肿(重者可遍及全身)或咀嚼、吞咽、说话困难。部分病人出现类似心肌炎的表现,甚至出现肺、肝、肾等器官的病变。重症患者可出现恶病质、脱水和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据国内报道,这种病的死亡率约为3%。如果患者近期吃过未烤熟的肉串,又在发病第一周出现非特异性胃肠炎,第2~6周先后出现发热、肌痛、浮肿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再加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为旋毛虫病。旋毛虫病首要治疗原则为防止向重症转化,其次为合理使用药物。目前已知丙硫咪唑对旋毛虫病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最后,搜狐健康再次提醒大家,莫吃生肉或未烤熟的羊肉串。2 易感染的食用动物清单 ■蛇:上海人爱吃蛇,一度,蛇餐馆鳞次栉比。但是蛇身上有大量的寄生虫,人食用后会感染严重的寄生虫病。现代医学已发现,在蛇的皮下、肌肉和腹腔里,寄生着一种叫曼氏叠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裂头蚴进入人体,会侵蚀眼、脑、皮下及各个内脏,造成“裂头蚴病”。在肠道内,它还会发育成成虫,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病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蛇胆内,也有一种叫鞭节舌虫,进入人体后,它寄生在肝脏、肾脏内,会造成肝和肾的衰竭。此外,蛇胆还有一定的毒性,对身体有危害。 ■蛙:在临床中,有一些病人为了追求口感吃半生不熟的田鸡、牛蛙等,结果医生在他们的头颅中发现了寄生虫的囊肿,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这是一种曼氏裂头蚴,生吃蛙、蛇等容易引起这种感染。曼氏裂头绦虫一般寄生在猫狗等动物的小肠内,其虫卵随动物的粪便排到水中被蝌蚪吞食后,随蝌蚪同时长大。裂头蚴常迁移到蛙的肌肉特别是在大腿和小腿中寄居,生命力很强,经过爆炒也不会死。人食用后,可能引起各种症状,较为常见的是眼裂头蚴病,严重的会造成角膜溃疡并发白内障失明等。最为严重的是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酷似脑瘤症状,可能造成阵发性头痛、昏迷甚至瘫痪。 蛙类中还容易带有一种吸虫,进入人体后,会产生相应的胃肠道疾病。 ■阴沟产的小龙虾:可能有肺吸虫,人吃了不洁小龙虾后,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血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会诱发神经系统的肺吸虫病。 ■菱角:可能存在姜片虫。这种寄生虫主要是通过猪的排泄物进入河水中,污染了菱角,生吃菱角后,可能会引起消化道疾病,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生鱼片:可能有种肝吸虫,会损害肝脏,导致肝功能异常。 ■田螺:在蛙类或钉螺中,还可能寄生着丝虫,如果未充分加热,人可能被传染。进入人体后,它主要寄生在肠系膜的血管中或胆囊中,引起贫血、血管堵塞、浮肿、腹部积水等症状。 ■炝虾、醉蟹:市场上销售的多是正规渠道的,但是一些流动摊贩使用未经洗净的或已死的虾、蟹,或是酒泡时间太短,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会引起腹泻及寄生虫传染。 ■毛蚶:虽然市面上已禁止销售,但在市郊一些地区,仍存在通过非法渠道进货的毛蚶,如果市民视它为“挡不住的诱惑”,上个世纪80年代甲肝的阴影,就可能再度出现。 ■生食海鲜:可能患多种寄生虫病。本市曾发现极罕见的寄生虫病———颚口线虫病。病人的胸前皮肤先出现红色肿块,之后肿块向手臂和颈部等处游移,且伴有发热、患处疼痛等症状。医生对这种少见之疾尚无处置良策。 ■未经检疫的猪肉:常见的是“米猪肉”中含的猪绦虫,其幼虫囊尾蚴也可能在未经检疫的猪肉中存在。如果食用未经煮透的猪肉,可能引起脑部囊虫病,危害神经系统。施光峰表示,脑部囊虫病曾在临床中遇到过,以外地病人居多。虽然本市的卫生检疫情况较好,但春节期间一些市民去外地走亲访友,如果饮食习惯不卫生,可能就会被感染。
xuán máo chóng bìng
旋毛虫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诊断依据:①病前1~2周(1~40d)摄食生猪肉等史;②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热、肌肉疼痛和水肿、皮疹等,初期可有胃肠道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等;③确诊有赖于肌肉活检找到幼虫或(和)血清学检查。
(一)一般治疗 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充分营养和水分。肌痛显著可予镇痛剂。有显著异性蛋白反应或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最好与杀虫药同用。一般强的松剂量为每日20~30mg,连服3~5d,必要时可延长;亦可用氢化可的松100mg/d,静滴,疗程同上。
(二)病原治疗 苯咪唑类药物中以阿苯达唑为首选,其疗效好、副作用轻。国内采用剂量为每日15mg/kg、24~32mg/kg,分2~3次口服,疗程5d(长者10d)的不同方案,均取得良好疗效。必要时间隔2周可重复1~2个疗程。一般于服药后2~3d体温下降、肌痛减轻、浮肿消失,少数病例于服药后第2~3d,体温反应所致。噻苯咪唑对成虫和幼虫(移行期和包囊期)均有杀灭作用;剂量为25mg/kg,日2次,疗程5~7d,必要时间隔数日后可重复治疗;本品偶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皮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清转氨酶值升高等反应,加用强的松可减轻反应。甲苯咪唑对各期旋毛虫幼虫的疗效可达95%,对成虫疗效略低;成人剂量为100mg,日服3次,疗程5~7d(幼虫)或10d以上(成虫)。
旋毛虫雌虫长3~4mm,雄虫长仅,通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肠壁,交配后雌虫潜入粘膜或达肠系膜淋巴结,排出幼虫。后者由淋巴管或血管经肝及肺入体循环散布全身,但仅到达横纹肌者能继续生存。以膈肌、腓肠肌、颊肌、三角肌、二头肌、腰肌最易受累,其次为腹肌、眼肌、胸肌、项肌、臀肌等,亦可波及呼吸肌、舌肌、咀嚼肌、吞咽肌等。于感染后5周,幼虫在纤维间形成×(mm)的橄榄形包囊,3个月内发育成熟(为感染性幼虫),6个月~2年内钙化,但因其细小,X线不易查见。钙化包囊内幼虫可活3年(在猪体内者可活11年)。成熟包囊被动物吞食后,幼虫在小肠上段自包囊内逸出,鉆入肠粘膜,经四次脱皮后发育为成虫,感染后一周内开始排出幼虫。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
(一)传染源 猪为主要传染源,其它肉食动物如鼠、猫、犬、羊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如熊、野猪、狼、狐等亦可感染并通过相互残杀吞食或吃了含有旋毛虫囊包的动物尸体而感染。有人提出本病的两个传播环,即家养动物环和野生动物环。人为此两个传播环的旁系,在无人类感染的情况下,这两个传播环均能各自运转。
(二)传播途径 人因吞食含包囊的猪肉、狗肉、羊肉或野猪肉等而感染。爆发流行与食生肉习惯有密切关系。
(三)易感人群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显著的免疫力,再感染者病情远较初次感染者为轻。
(四)流行情况 旋毛虫病散在分布于全球,以欧美的发病率为高。国内主要流行于云南、西藏、河南、湖北、东北、四川等地,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本病发生。近年各地调查,猪的感染率一般为~,某些地区检出率达2%或7%,个别地区送宰的猪群检出率竟高达50%。鼠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亦较高较重。
旋毛虫对人体致病作用的强弱,与摄入幼虫包囊数量及其活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有关。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因而致死。按旋毛虫在人体的感染过程可分为下列三期:
(一)侵入期(小肠期,约1周) 脱囊幼虫鉆入肠壁发育成熟,引起广泛的十二指肠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甚至浅表溃疡。约半数病人感染后一周内有恶心、呕吐、腹泻(稀便或水样便,日3~6次)、便秘、腹痛(上腹部或脐部为主,呈隐痛或烧灼感)、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伴有乏力、畏寒、发热等。少数病人可有胸痛、胸闷、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二)幼虫移行期(2~3周) 感染后第二周,雌虫产生大量幼虫,侵入血循环,移行至横纹肌。幼虫移行时所经之处可发生血管性炎症反应,引起显著异性蛋白反应。临床上出现弛张型高热,持续2d至2月不等(平均3~6周),少数有鞍状热。部分患者有皮疹(斑丘疹、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旋毛虫幼虫可侵犯任何横纹肌引起肌炎:肌细胞横纹肌消失、变性、在幼虫周围有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中性和嗜酸粒细胞,甚至上皮样细胞浸润;临床上有肌肉酸痛,局部有水肿,伴压痛与显著乏力。肌痛一般持续3~4周,部分可达2月以上。肌痛严重,为全身性,有皮疹者大多出现眼部症状,除眼肌痛外,常有眼睑、面部浮肿、球结膜充血、视物不清、复视和视网膜出血等。重度感染者肺、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亦被累及,相应产生灶性(或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甚至胸腔积液;心肌、心内膜充血、水肿、间质性炎症甚至心肌坏死、心包积液;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压增高等。血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除极重型病例外)。
(三)肌内包囊形成期(感染后1~2月)随着肌内包囊形成,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状减轻,但肌痛可持续较久,然无转为慢性的确切依据。
重症患者可呈恶病质,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一)血象 早期移行期白细胞计数及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达1~2万/mm3,但重症患者嗜酸粒细胞可不增加。
(二)肌肉活组织检查 感染后第四周取三角肌或腓肠肌(或浮肿,肌痛最显著的部位)近肌腱处肌肉一小片,置两玻片中压紧,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蜷曲的幼虫,虫体周围有多数炎性细胞包绕,形成小型肉芽肿。肌肉活检受摘取组织局限性的影响,在感染早期及轻度感染者每不易检出幼虫。感染较轻镜检阴性者,可将肌片用胃蛋白酶和稀盐酸消化,离心沉淀后检查幼虫,其阳性率较压片法为高。
(三)免疫学检查 旋毛虫抗原可分为虫体抗原、虫体可溶性抗原(有感染性幼虫体可溶性粗抗原和自感染性幼虫体杆细胞内α颗粒提取的可溶性抗原两种)、表面抗原(自虫体表面提取或剥离的可溶性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或称代谢抗原)。国内外试用过多种免疫学检查方法,包括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皂土(亦称美粘土,bentonite)絮状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环蚴沉淀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间接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等。其中后四者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可用于早期诊断。①IFA对早期和轻度感染均有诊断价值。以全幼虫作抗原,在幼虫皮层周围或幼虫口部有荧光沉淀物者为阳性反应。患者于感染后2~7周可出现阳性反应。②IHA用冻干致敏绵羊红细胞、以IH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用滤纸干血滴代替血清,结果无显著差异,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③ELISA敏感性高于IFA。常采用以虫体生理盐水浸出液为抗原。④IEST用感染鼠肌肉冰冻切片作抗原,以IEST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血清学试验于感染后2~4周开始阳性,感染后7周多全部阳性。反应如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抗体效价4倍升高者尤有诊断价值。血清学检查在抗体检测上取得良好效果,但人、畜感染旋毛虫后,抗体持久存在于血清中,不利于疗效考核。近年国内外已成功地制备旋毛虫幼虫单克隆抗体。采用虫体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结合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间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抗原阳性结果提示为现症感染,且具疗效考核价值。
本病应与食物中毒(初期)、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热、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加 *** 生宣教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其他哺乳类动物肉或肉制品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控制和管理传染源 改善奍猪方法,提倡圈奍,病猪隔离治疗;灭鼠,防止鼠粪污染猪圈;饲料煮熟以防猪只感染。
(三)加强肉类检验,未经检验不准出售。库存猪肉经低温冷冻处理,在15℃冷藏20d,或20℃冷藏24h,可杀死幼虫。
对啊!我也发现自家刷牙杯子里有4、5条,是寄生虫?对人体有害么
线虫,通常呈乳白、淡黄或棕红色。大小差别很大,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长达8米。多为雌雄异体,雌性较雄性的为大。虫体一般呈线柱状或圆柱状,不分节,左右对称。假体腔内有消化、生殖和神经系统,较发达,但无呼吸和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前端为口孔,肛门开口于虫体尾端腹面。口囊和食道的大小、形状以及交合刺的数目等均有鉴别意义。如杆形目虫体的食道上具有食道球及前食道球,尖尾目的食道上只有食道球,而无前食道球。蛔虫目食道简单呈圆柱状,头端有唇3个。旋尾目食道常由前端的肌部与后端的腺部构成,头端有偶数的唇(2、4、6或更多),雄虫尾部呈螺旋状旋曲。丝虫目的食道亦常由肌部和腺部两部分构成,无唇,阴户在虫体前端。圆形目的食道简单或呈瓶状,雄虫尾端具有由肋状物支撑的角质交合伞,往往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毛首目往往区分为前后两部,食道很长,呈串珠状,雄体只有一根交合刺。膨结目的食道简单,雄虫具有肉质交合伞,无肋状物支撑,只有 1根交合刺。驼形目具有单核的食道腺,无唇。在中国畜禽中已发现线虫病原350余种。其中常见的有:寄生在马属动物肠道的副蛔虫圆形线虫、尖尾线虫、胃线虫和皮下组织的副丝虫;寄生在反刍动物真胃的血矛线虫、肠道的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和气管的网尾线虫;寄生在猪肠道的蛔虫、类圆形线虫、旋毛线虫、肾线虫和气管的后圆线虫;寄生在禽类肠道的禽蛔虫、异刺线虫和腺胃的华首线虫,以及寄生在犬肠道的弓首蛔虫和肾脏的膨结线虫等。
猪旋毛虫病是由毛形科、毛形属的旋毛虫寄生于猪等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旋毛虫的发育史比较特殊,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即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都是同一个动物,虫体不需要在外界发育,但要开始下一次发育则必须更换宿主。成虫寄生于猪、狗、人、鼠类等小肠内。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的淋巴间隙中产出幼虫,幼虫产于黏膜中,有时可以直接将幼虫产于淋巴管和肠绒毛的乳糜管中。每条雌虫一生可产生出1万~2万条幼虫。新产出的幼虫除少数附于黏膜表面可由肠腔排出体外,绝大多数在黏膜内侵入淋巴管和小静脉,经小循环至体循环,随血流到全身各部肌肉、组织和器官,但只有到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
猪旋毛虫病是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及其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猪、犬、猫、鼠、牛、羊、马等动物均可感染。猪主要是吃了含有肌肉旋毛虫的肉屑或鼠类而感染。人感染是由于食入生的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而引起。故肉品卫生检验中将旋毛虫列为首要项目。猪有严重感染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在感染后3~7天体温升高,腹泻,有时呕吐,患猪消瘦,以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炎)出现肌肉僵硬和疼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有时还出现面部浮肿、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时眼睑和四肢水肿。死亡较少,多于4~6周康复。剖检可在肌肉旋毛虫常寄生的部位如膈肌、舌肌、喉肌、肋肌、胸肌等处找到细针尖大小、未钙化的包囊,呈露滴状,半透明,较肌肉的色泽淡,以后变成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钙化后的包囊为长约1毫米的灰色小结节。[防治措施](1)加强屠宰卫生检验,不吃生猪肉,捕灭饲养场内的老鼠,焚烧老鼠尸体。猪只不放牧,防止接触动物尸体和一些昆虫。(2)治疗病猪可选用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噻苯咪唑,每千克体重60毫克,一次口服,连用5~10天。氟苯咪唑,以125毫克/千克的浓度拌料,连喂10天。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1)严格执行屠宰猪的卫生检疫制度,病猪严重感染时,在成虫寄生期内或大量幼虫钻入肌肉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肠炎、腹泻、呕吐、迅速消瘦等症状,有的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有的呈慢性病程,表现肌肉疼痛,眼睑或四肢水肿,长期躺卧不起,故仅凭症状不易确诊,要进行尸体剖检,镜检出现虫体时才能确诊。旋毛虫主要寄生在猪的膈肌和肋间肌。检验时常用的压片方法是:取横膈膜肌角,先用肉眼观察肌纤维内是否有小白点样病灶,剪下24个似麦粒大小的肉块,并列夹在两个小玻璃片中,将小肉块压薄后,用低倍镜检查,观察肌纤维间有无旋毛虫幼虫的包囊。按规定,若24个小肉块中发现不超过5个包囊钙化了的幼虫时,可将病猪肌肉和心脏切成小片煮熟食用,若超过5个则销毁。(2)养猪设圈,不让猪乱跑,扑灭鼠类,对犬、鼠尸体应焚烧或深埋处理,同时注意保持猪舍卫生。(3)发现疫源时,应做调查,以便制订措施。(4)本病可用药物治疗:①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一次内服。②噻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连服5~10天。184.什么是猪囊虫病?猪囊虫病是由寄生在人体内的有钩绦虫的幼虫所致。多寄生在猪的横纹肌,肠、眼、其他脏器也常有寄生。成熟的猪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大,有半透明的包囊,长径6~10毫米,短径约5毫米,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为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圆形黍粒大的乳白色小结,其内有一个内翻的头节。因囊虫的形状像豆粒,所以又名“豆猪”或“米心肉”。有钩绦虫可长达3米左右,呈乳白色,头很小,有米粒大,前端细而后端长,全身由800~1000个节片组成。前端的节片短而小,后端的节片长而大,里面包含很多虫卵,称为孕卵节片。虫卵为圆形或略为椭圆形,直径为35~42微米,有钩绦虫寄生于人肠道里,孕卵节片不断脱落,随着人的粪便排出,猪吃了这种有虫卵的粪便后,24~72小时内,虫卵就在猪肠内孵化出幼虫,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到身体各部,在肌肉内发育成为囊虫。人吃下未杀死囊虫的猪肉,进入小肠,经2个多月就会变成绦虫,绦虫又产卵,卵随粪便排出。这样人传给猪,猪传给人,循环不已。一般猪患囊虫病多不出现症状,也不容易发现,只有在极强的感染或某个器官受害时才能见到症状。
旋毛虫是一种很细小的线虫,一般肉眼不易看出,为雌雄异体。成虫寄生在宿主的小肠内,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内,卷曲呈螺旋形,外面有一层包囊呈柠檬状,大小为(~)毫米×(~)毫米。人、猪、犬、猫、鼠及野生动物都能感染。
当人食用含有旋毛虫幼虫的食品后,幼虫由囊内逸出进入十二指肠及空肠,迅速生长发育为成虫,并在此交配繁殖,每条雌虫可产1500条以上幼虫,这些幼虫穿过肠壁,随血液循环被带到宿主全身横纹肌内,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卷曲呈螺旋形,周围逐渐形成包囊。
当人食用患旋毛虫病的畜肉1周左右,出现胃肠炎症状及肌肉疼痛,甚至使肌肉运动受到限制。如果幼虫进入脑、脊髓,也可引起脑膜炎样症状。其幼虫不但寿命长(有的可活10~20年),而且数目多(每克肌肉可有数千万只),致病力强、危害性大、感染率高,能形成地方性流行病。近年来,旋毛虫病在我国有蔓延趋势,如云南省1960~1985年,发病区由5个上升到10个,商品猪宰后旋毛虫检出率上升了近1倍。包囊内幼虫的抵抗力很强,盐腌、烟熏都不能杀死肉块深部的虫体。在盐腌肉块深层中的包囊幼虫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腐败的肉中的幼虫能活100天以上,甚至肉块腐败分解呈糊状,具恶臭,包囊仍然完整,幼虫仍未死亡。所以,控制此病的关键在于预防,不吃未熟透的肉,做好防止粪便污染的卫生工作。在流行地区特别要加强对易感动物肉品的旋毛虫检验。
预防:(1)改变人们生吃猪肉或吃未煮熟猪肉的习惯。(2)在旋毛虫病流行的地方,往往鼠对旋毛虫病的感染率较高,故经常灭鼠对控制旋毛虫病非常重要。(3)在旋毛虫病流行地区,禁止猪敞放,实行圈养,减少猪感染的机会。(4)加强食品卫生检疫,在屠宰场严格检疫,一旦发现有旋毛虫的猪应销毁。治疗:丙硫咪唑:4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间隔2日重复用药1次。连服3次。
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纤维内,一般形成囊包,囊包呈柠檬状,内含一条略弯曲似螺旋状的幼虫。囊膜由二层结缔组织构成。外层甚薄,具有大量结缔组织;内层透明玻璃样,无细胞。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寄生蠕虫,学名为Trichinella spiralis。世界性分布。长~4公釐(~吋)。引起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猪、犬、猫、熊、狐、鼠)的严重疾病——旋毛虫病(trichinosis)。在宿主小肠内交配,然後雌虫钻入肠壁内产出幼虫,幼虫被血流带到身体各部。在肌肉内生长,约经16天成熟,囊包於幼虫周围形成。含有囊包的肌肉被合适的宿主吞食後,幼虫进一步发育,在宿主肠内成熟并进行生殖。旋毛虫成虫寄生在小肠,称肠旋毛虫;幼虫寄生在横纹肌内,称肌旋毛虫。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广泛分布,尤其是欧洲及北美流行较为严重。国内旋毛虫病呈现局部与暴发感染流行的特点。以云南、西藏与河南等省区发病(人与动物)报到较多,云南某地方的居民,有吃生肉及生皮的生活习性,易致本病的流行。该病已成为云南省最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且发病人数有上升的趋势。在自然界中,旋毛虫病是肉食动物之间相互残食或摄食尸体而形成的寄生虫病,约有120~150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此虫,尤其是猪、犬、猫、狐和某些鼠类感染率较高。猪是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因食入猪肉中含旋毛虫未杀死的囊包而感染。旋毛虫幼虫囊包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晾干、腌制、熏烤及涮食等一般不能将其杀死。在我国有些地区的群众有喜食“杀片”、“生皮”、“剁肉”的习俗,易引起本病的暴发流行。
旋毛虫是一种很细小的线虫,一般肉眼不易看出,为雌雄异体。成虫寄生在宿主的小肠内,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内,卷曲呈螺旋形,外面有一层包囊呈柠檬状,大小为(~)毫米×(~)毫米。人、猪、犬、猫、鼠及野生动物都能感染。
当人食用含有旋毛虫幼虫的食品后,幼虫由囊内逸出进入十二指肠及空肠,迅速生长发育为成虫,并在此交配繁殖,每条雌虫可产1500条以上幼虫,这些幼虫穿过肠壁,随血液循环被带到宿主全身横纹肌内,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卷曲呈螺旋形,周围逐渐形成包囊。
当人食用患旋毛虫病的畜肉1周左右,出现胃肠炎症状及肌肉疼痛,甚至使肌肉运动受到限制。如果幼虫进入脑、脊髓,也可引起脑膜炎样症状。其幼虫不但寿命长(有的可活10~20年),而且数目多(每克肌肉可有数千万只),致病力强、危害性大、感染率高,能形成地方性流行病。近年来,旋毛虫病在我国有蔓延趋势,如云南省1960~1985年,发病区由5个上升到10个,商品猪宰后旋毛虫检出率上升了近1倍。包囊内幼虫的抵抗力很强,盐腌、烟熏都不能杀死肉块深部的虫体。在盐腌肉块深层中的包囊幼虫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腐败的肉中的幼虫能活100天以上,甚至肉块腐败分解呈糊状,具恶臭,包囊仍然完整,幼虫仍未死亡。所以,控制此病的关键在于预防,不吃未熟透的肉,做好防止粪便污染的卫生工作。在流行地区特别要加强对易感动物肉品的旋毛虫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