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思想论文2000字_孔子哲学思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1-30 11:30

  导读:孔子哲学思想论文2000字如何写作?不管是毕业生还是对于很多的职业学者来说,基本上都是需要进行撰写论文的,而不同的论文写作方式也都是不同的,所以想要写好自己专业的论文,怎么能少了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呢?本论文分类为思想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孔子哲学思想论文2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孔子哲学思想论文2000字(一):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论文


  摘要: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古代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誉为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直到今天为止,孔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人处世等皆产生一定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进步和世界性的思想融合与交流,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学习,尤其他的哲学思想为人们采纳及运用。本文针对孔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概述与分析,并浅析其发展态势。


  关键词:孔子;哲学思想;发展态势;作用


  孔子作为思想的集大成者,构建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针对仁、礼、义等多种哲学概念进行了思想分析与概括,对当时统治者的传统政治具有指导作用,并且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与思想思维,直到如今,孔子的优秀哲学思想也对当下的生产生活予以指导,并规范了现代人的日常行为。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分类


  (一)“仁”


  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和统治理论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阐发的,这是孔子结合人民利益向当时统治者提出的治國理念,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为人民的生存条件与人民的利益着想,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和“暴政”,孔子思想中的“苛政猛于虎”便可以体现他要求“仁者爱人”的目的。孔子认为,只要统治者体察民情,关心民生才能更好的管理百姓,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在此同时,还要主义遵循“忠恕”之道。孔子认为,“人心本人”,他强调“天心”和“人心”是相通的,这也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提体现。


  (二)“德”


  对于“德”的哲学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种不容层面的“德”思想。“为政以德”与“仁政”思想是相同的,强调统治者在通知过程中不能实行苛政,要以仁爱之心有德行的管理百姓民生,体察民情,体恤民力,反对暴政的实行。在人的层面,德主要指行为品质。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当中,有“德行”一词,也就是说“德”指的是对人思想品格与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孔子认为“知德者,鲜矣”,显而易见地,孔子对“德”有很高的要求。


  (三)“义”


  孔子思想中的“义”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指道义、礼义和仁义思想。与他其他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义与利的关系”、“义与礼的关系”、“义与仁的关系”等。在“义与利的关系”当中,孔子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是十分明确的,当义与利并存并且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要舍弃利,选择义,舍弃了利便等于舍弃了德,这与孔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是相违背的。“义与礼”。孔子言:“君子‘义以为质,礼以为行’”,这就明确了义是道德要求的本质,礼是义的表现内容,也就是说,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义”的要求,这种表现方式是通过“礼”反映出来的。“义与仁”。“仁”是孔子思想当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孔子强调仁和义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仁爱精神很好的体现,仁爱、诚实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仁和义,是为人的基本准则。


  (四)“礼”


  在孔子的道德体系中,“礼”是维护其“仁”“义”“德”思想的表现形式,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意思是人们要维护当时的道德准则,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追求核心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提倡的是“礼乐制度”,礼和乐是一体的,礼为主,乐为辅,二者相互协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管理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孔子哲学思想的应用。


  (一)对统治阶级


  从本质上来讲,孔子所创的完整体系的哲学思想完全适应了当时统治,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孔子的统治思想,具有利、弊两方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天人感应”以及“大一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体恤民心,体察民力,反对暴政和苛政,要求统治者具有“天人感应”的观念,以此来监督自身行为。但是孔子思想中的“克己复礼”又有着压迫百姓的倾向,禁锢了百姓的行为规范甚至思想性格,不利于文化的繁荣与思想的更新。


  (二)对百姓民生


  孔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强调“礼”,要求人们的日常行为“礼乐制度”的要求,对人们学习思想文化产生了阻碍,不利于思想的活跃和文明的开化。另一方面,孔子的“民为本”思想直到现在也符合总体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三、孔子哲学思想的未来发展态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更新,孔子的传统哲学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世界格局动荡的今天,孔子优秀的传统思想为当局形式提供了解决方式。“仁”“义”等重要思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生产与利益之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随着各个国家交往的密切和资源的共享,孔子学院等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思想将走向世界。


  四、结语


  孔子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一度成为显学。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更新,人们对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一直褒贬不一,客观、理性地看待孔子的哲学思想,关照社会现实,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孔子及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辩证的思维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对行为习惯的规定、社会治安的稳定和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哲学思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孝与仁论文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道德规范,而孝仁是儒家学说核心思想的一部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正确认识孔子的孝与仁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孝文化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孝道;仁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历来推崇孝文化的建设。孝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贯穿于孔子的全部思想,孔子历来重视孝文化的建设,孝在孔子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语录,包括孔子的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等,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作。《论语》共二十篇,其中学而篇和为政篇谈到孝的问题最多,而关于仁则贯穿于《论语》的始终,因此本论文通过《论语》中的记载来探究关于孝与仁的关系。


  一、孝与仁是本与道的关系


  在《论语》第一篇《学而》中记载“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道指的是仁,仁是古代智者的最高追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根本,人们要想追求仁,孝悌是其根本。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仁与孝是本与道的关系,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君子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对于《论语》中记载的孝与仁的关系,我们必须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认识,孔子的哲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末期,社会分崩离析,礼乐崩坏,犯上作乱的事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当时的道德规范,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稳定。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仁”是其核心思想,犯上作乱的事是孔子所无法容忍的,而在其看来,为人孝悌者,而好犯上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孔子极力推崇孝道,在他看来,孝是仁的根本,因此孝对于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孝与仁是本与道的关系。


  二、孝与仁是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在《学而》中提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以学文。”


  意思是晚辈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敬重师长,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要广施博爱,亲近有德行的人。孔子作为一名大教育家,十分注重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的教化,仁是孔子推崇道德的核心思想和终极追求,孔子所追求的仁的核心要求便是仁者爱人,孝是仁的外在表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做到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爱护孩子,才能更接近内心所追求的仁,仁者爱人,仁是我们所追求的内在要求。


  在孔子看来,作为一名有道德人,在家孝顺,出门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广施博爱,要谨言慎行,要善待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而不仅仅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孝是追求仁的途径,仁是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要求。由此可见,孝与仁的关系便是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外在是内在的表现形式,内在是外在的核心和要求,我们必须要注重孝的作用,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央视公益宣传中有一个关于family的公益广告,广告语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高大魁梧的爸爸遮风挡雨,温柔贤惠的妈妈相夫教子。渐渐我长大了,少不更事的我总想挣脱爸爸的舒服,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长大的我渐渐体会到生活的艰苦,发现爸爸的背早起驼的不成样子,妈妈的身体也已臃肿,是时候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悉心呵护起这个家。”普普通通的宣传语,道出了多少子女和父母的心声,一个短短的广告宣传,让多少人为之内心一动。还有几年前所宣传的洗脚的公益广告,妈妈为爸爸洗脚,孩子为妈妈洗脚,简简单单的行动便是爱的传递,是孝心的传递。在这些公益广告的宣传语中,没有一句话提到孝顺,但是字里行间透漏着孝心对于父母的重要性。这就是孝文化的宣传方式,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得到的,用心感受到的。孝是外在的,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公益广告的宣传切实说明了这一点。


  三、孝与仁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在《为政》篇中提到,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第四篇中也提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关于仁,在《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从在《论语》里关于孝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可以表现为子承父志、三年之丧、养而有敬、父子相隐,孝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就是想父母所想,思父母所思,替父分忧解难,劳而无怨。孝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便可以表现出来的,是具体的,是实实在在的。而关于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概念是抽象的,是我们很难用的言语来表达的,我们很难说明某个人做到了仁,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做到孝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仁,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内心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孝与仁也是一种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具体是为了更好的达抽象的意义。


  孝与仁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我们推崇仁,但是我们更注重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孝也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孝文化的建设更显得意义非凡。对父母,我们要进孝心,对社会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行孝须及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孝不仅仅是给予物质的支持,有时候一个电话,一次问候,一个礼物也会让父母内心欣慰和高兴。只有做到了孝,学会了感恩,我们才能更好的推崇仁的建设,我们社会的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开展。


  四、小结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崇尚孝道,推崇仁爱,从《论语》中我们探究关于孝与仁的关系,孝与仁可以是本与道、外在和内在、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孝道,追求仁爱具有重要的意义。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积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孝文化,广施博爱,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填砖增瓦!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