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概论论文3100字_公共经济学概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1-03-02 10:57

  导读:在公共经济学概论论文3100字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论文分类为公共经济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公共经济学概论论文31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经济学概论论文3100字(一):双创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双创背景下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更要从深层次把握和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思高校课程教育可见,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亟待改变唯分数论的目标导向,明晰以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扭转刻板的教学传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基础知识和执导课堂,学生创造内容、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育评估方式,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知识能力运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双创;公共经济学课程;目标导向


  一、引言


  推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率,还会影响今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起全面展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不断改革传统教育弊端,承载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近2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持续攀升至2020年的874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我国倾向于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约2.4%,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2019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9%,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1],距超过70%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国际惯例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创新人才资源还需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亟待推进。


  公共经济学是笔者在校内为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拓展课,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理论基础的不同,本课程旨在普及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实践前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逐步上升到自觉地运用公共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来观察、分析、解决现实公共经济问题。长期以来,尽管课程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但传统教学模式呈现的缺陷与不足日益凸显,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等问题无法有效回应,而这是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公共经济学传统教学的不足


  公共经济学沿袭了重知识讲授和成绩考核,轻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阻碍了教学活动在双创背景下“智慧引擎”作用的有效发挥,其不足表现为:教学理念上,重灌输轻引导;课程设计上,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法上,重结果轻过程。其结果不但有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竞争力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国外实践和研究认为,学生低学习参与或不稳定的学习参与会导致低水平的认知加工,改变学习参与途径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速度,克服学习的盲目性[2];将多种观点结合,将差异化概念联结,以主动的态度对新问题求解是培养学生达成“小创造力”的核心,高达90%的教师明确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发展[3-4]。此类国外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适用性还有待探索,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解决目前我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本土化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双创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双创时代如何有效提升人才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笔者根据目前公共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重构课程育人目标,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如下梳理: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以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


  公共经济学作为介绍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类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通过板书或PPT)讲授——学生听讲——期末考核”单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致使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畏难厌学,师生间互动性差。教学理念是规范学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因此,本课程首先要进行以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目标导向,重构师生间关系,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营造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为了学生的需要而创造教授活动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部分比例


  公共经济学尽管需向学生呈现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对本科生而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考研的同学并不多,因此其对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且对今后工作有较大帮助的内容需求更胜,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公共经济学理论部分可安排1/3课时,实践部分可安排2/3课时,多运用实例启迪和拓展学生经济学思维,帮助其达成一种易地而思的习惯、三省吾身的自觉和辨别纷扰事态的睿智,将更多的课时安排于外部性矫正、公共支出管理、税收制度和地方公共经济等章节内容的讲解上。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梅迪奇效应(Medicieffect)表明不同领域和文化的构想交流与激荡,会产生交汇点创新,人们会结合现有观念而找到新构想。因此,学校教育要随着知识生产特点的变化和双创要求将教学方法改革渗透到课程教学改革中。


  首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精讲基础知识和执导课堂,学生创造内容、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本课程改革中大量采用具有互动性、参与性以及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其中,案例教学要求紧密结合具有中国元素的具体实际,如春运、征地、拆迁、交通拥堵问题等;情景模拟法则是将学生设定为村主任、村民、企业家、市长等不同角色,置于模拟的、逼真的社会冲突环境中,要求被测试者处理模拟场景中的不同博弈方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讨价还价问题,提高学生的环境应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其次,压缩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双课堂”包括“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其中实体课堂是完成课程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提升等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虚拟课堂则是拓展实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再次,为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计划以课程对话教学为中心,积极构建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共同体”,加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过程与结果并重


  进行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如何评价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如何学习。为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拟从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两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四个不同评价主体: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同伴互评;评价指标:采用过程评价(40%)和结果评价(60%)相结合。


  过程评价(40%)采用参与互动、平时作业和能力评价3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参与互动主要是刻画学生平时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研讨教学中的参与频次、参与质量以及学习热情等,平时作业主要是评价学生的专题认知等,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平时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式,考核4种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推导能力、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应用情况。结果评价(60%)采取期末闭卷考核形式,主要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双创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知识运用与能力提升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减少学生分组学习中“搭便车”现象,激发人才潜能的发挥。


  公共经济学概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我国畜产品兽药残留的公共经济学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要]阐述我国兽药残留现状,指出养殖业中滥用兽药现象普遍存在,已严重影响我国畜产品安全与出口贸易。为此,作者在己有畜产品安全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探讨的基础上,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畜产品兽药残留问题,思考消除隐患的可能措施,提出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建立安全生态健康产品生产体系,建议改变我国畜产品危害因素的排序。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心,建议我国食品安全必须由单一部门来监管,以推动我国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与现代化。


  [关键词]食品安全;畜产品;兽药残留;公共经济学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猪肉和鸡蛋生产大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畜产品出口本有望增加,然而肉类和禽蛋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其原因就是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与国际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难以将生产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1]。而在畜禽养殖生产中应用疫苗、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等为预防动物疫病、降低动物死淘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与改善产品品质起到显著的作用,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大量使用兽药及其添加剂,虽然达到了增产增收和防病治病的目的,但由于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兽药违禁使用、不当使用和过度使用等原因,使药物残留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如,三鹿奶粉、苏丹红、雀巢奶粉碘超标、福寿螺致病、红心鸭蛋、光明变质奶和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成为现阶段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2]。食品的安全危害主要来自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它们中的有害化学成分会在食物链中逐级残留,会引发各种疾病。其后果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形势不容乐观[3]。随着世界贸易的日益发展,食品安全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大事,不容小觑。而技术性壁垒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出口的重要因素[4-6]。


  为此,作者曾采用兽医流行病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探讨了畜产品安全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模型的框架[7]。分析了①因质量问题造成畜产品出口损失估算;②由兽药残留事件引起出口受阻的损失评估模型;③重大疫情暴发的损失评估模型。由于所建损失评估模型,只考虑了产品本身和作为产品前端的相关资源,而对于产品的受益人关注较少,完整模型应充分考虑作为消费者的人所受到的影响。对于食品安全的需要,消费者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需求问题,食品安全属性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供给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为此,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新案例与数据,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畜产品兽药残留对消费者的危害,思考消除隐患的可能措施,提出纠正畜产品兽药残留的市场失灵,完善兽药残留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的建议。


  1我国兽药残留现状及危害


  1.1兽药残留来源


  兽药残留是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与兽药有关杂质的残留[8-9]。兽药残留多因用药不当而造成,主要原因[10]如下:


  养殖场(户)使用标有休药期的兽药及含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后,未遵守休药期就将畜禽出售、屠宰,这是造成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畜禽经投药或注射治疗后,未做明显标记或隔离处理,随出栏畜禽一起出售。另外,一些养殖户为减少经济损失,急于销售发病的畜禽,用药物掩饰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查。


  或未按药品标签及说明书内容正确使用,造成残留;饲料厂或养殖户未按“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的规定合理使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为提高预防效果或治疗畜禽疾病,违法使用兽药原粉,在应用时不能均匀将兽药原粉与饲料充分搅拌,造成兽药残留超标。


  1.2兽药残留现状


  以往对畜产品安全的认识,多停留在是否卫生、注水或疫病传染上,未把兽药残留作为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虽然对兽药特别是药物饲料添加剂都规定了休药期,但一些养殖场(户)使用含药物添加剂饲料时很少按休药期执行,造成兽药残留[9-11]。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对兽药残留进行调查,发现其原因76%是不遵守休药期所致。试验发现,添加土霉素200g饲喂56d或500g饲喂7d时,要停药2d以上,鸡组织中土霉素残留量才能低于最高允许残留量[12-13]。王云鹏等[14]对国内5省、市进行的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饲养场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包括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胺类的克林霉素等。在第10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副主任马越研究员曾指出[15],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中90%被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且其中90%都只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而作为饲料添加剂来使用。最近,农业部畜牧业司畜牧处、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我国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和技术水平分析”一文中(2013),对养殖营销模式、繁育体系、饲料质量监测、疫病综合防控及猪舍设计与环境控制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体化生猪养殖模式是我国主要标准化养殖模式。而示范猪场对于兽药休药期执行。2013年刘小红等[16]对全国28个省市区的241家生猪标准化示范场进行调研和分析,仅有61.2%的示范猪场对盐酸克伦特罗禁用情况比较清楚,然而对青霉素禁用情况却不甚了解。也就是说,全国绝大多数猪场未能执行青霉素的兽药休药期规定。


  另外在产奶期[17]、产蛋期禁用药物[18],在实际中常超出规定范围使用。对于疾病治疗也是随意超剂量、超范围用药,延长治疗疗程,最终引发兽药残留超标[19-21]。


  1.3兽药残留危害


  1.3.1兽药残留危害用瘦肉精喂猪,不仅增重快,瘦肉多,而且皮肤光泽、红润,卖相极好,未经休药期即屠宰的动物,其内脏和胴体被食用后即可引起食物中毒。如,2002年广州某饲料生产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00多人。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除此之外,当人类长期食用含有药物性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通过食物链,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在人体内蓄积引起危害[22]。Ramos等[23]报道了葡萄牙50余人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牛肉和骆驼肉后,出现四肢震颤、心跳加速、头晕等中毒症状。对于非法使用天然性激素和人工合成的性素药物,采用大剂量、深部肌肉注射形成兽药残留,导致儿童早熟、发育异常,异性趋向的潜在因素,而许多致变物能够引起染色体畸变,致使精细胞畸变,导致生殖毒性作用。


  1.3.2畜产品出口面临风险徐立青等[24]介绍2008-2010年日本扣留我国食品相关类产品共计1149批次,其中因人为因素不当、非法添加物而导致扣留的共计522批次,占扣留总数的45.4%。这522批次扣留产品,可分为农药残留182批次,兽药残留192批次,非法添加剂138批次,有毒有害物质类10批次。而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剂这三项扣留批次占总批次的98.1%,成为我国食品出口日本的重要障碍。


  (1)2008-2010年我国出口日本由于兽药残留受阻的食品有192批次,位居扣留原因之首(表1)。


  (2)对受阻食品扣留原因中的残留兽药种类及批次整理汇总(表2)。


  1.3.3我国畜产品安全事件统计吴娟[25]收集2006-2011年我国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分为家畜类、家禽类、水产品、奶制品和蛋制品等5类。6年数据呈现:事件数先减少、后上升趋势。2011年爆发畜产品安全事件最多,为73起;从危害源分析,化学性危害占52%;猪肉是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率最高,占32%。


  2畜产品兽药残留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2.1全程畜产品生产链条


  全程畜产品生产链条由畜产品初级生产者(养殖户、养殖场、渔场等)、次级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和终端消费者3部分组成。


  2.2兽药残留问题中外部性问题


  2.2.1外部效应现象用经济学语言,所谓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单位活动所产生对其他经济单位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畜产品初级生产者为了改善动物品质、获取利益或采用兽药不规范、滥用抗生素、促进生长激素,或违禁药物,以及不遵守休药期等规定来避免损失。生产者常以此经济行为施加给他人(消费者)以不利影响,且又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或给予补偿,产生负外部效应[26]。


  2.2.2外部性体现畜产品初级生产者违规使用兽药活动,给外部(社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损失(消费者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恶化等)远超过生产者所获取增加畜产品产量带来的利益。畜产品兽药残留的外部性存在2方面[27]:


  2.2.2.1正外部性对消费者而言,正规厂商生产和销售符合标准的合格畜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畜产品消费的满足感与安全感;同时,还可将这种满足感和安全感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其他消费者;而由于正规厂商优质产品在消费群体中已拥有良好声誉,因此,当消费者不能区分开优质与劣质产品时,非正规厂商就可凭借正规产品的良好声誉来实现其劣质产品的销售,从而获得利益。


  2.2.2.2负外部性畜产品市场非正规厂商给消费者和正规厂商带来的负外部性。表现在:对消费者而言,非正规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伪劣不合格畜产品,不仅影响消费者的正常食用,也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负面影响和不安全感;而对于正规厂商,由于非正规厂商的伪劣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的恶劣印象,就会影响正规厂商产品销售,从而出现负外部性。


  2.3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兽药残留问题


  进一步考虑,构成市场失灵现象[26,28-29],除外部效应外,用公共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兽药残留,还有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扭曲、欺诈交易与偏好不合理等因素。


  2.3.1信息不对称在畜产品市场中,人们只考虑初级生产者掌握兽药正确使用的信息,而次级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无从知晓。利益驱动是违法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根本原因,而产生违法行为的基础则是信息不对称。原料从种植或养殖,一直经过加工、包装以及运输,最后到市场流通,整个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食品的因素。对于消费者而言,若想了解兽药残留对人体毒害知识,需额外付出精力与时间,增加市场交易成本,虽经信息搜寻、比较、分析与决策,也难以避免交易中遇到诸多风险。造成畜产品产业链上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30]。


  2.3.2资源配置从经济学考虑,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和方法是帕累托最优[28]。即提高经济效率意味着减少浪费。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样定义的效率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效率。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就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经济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对于市场而言,只有在买卖双方所拥有信息完备而对称的基础上,才具有建立效率市场的均衡。然而,消费者常花更多的钱买到质次价高食品,形成决策失误。原因是信息掌握不全,难以满足真实需求,出现资源配置扭曲现象。


  2.3.3欺诈(1)欺诈交易。通过以次充好,主动隐瞒畜产品真实信息,来满足拥有信息优势的卖方。由于某些信息被隐瞒,具有较强市场交易能力,形成卖方对消费者欺诈。(2)无意欺诈。畜产品初级生产者任意加大剂量或未遵守休药期规定等。自己并不知情,产生兽药残留,形成畜禽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无意欺诈。


  2.3.4偏好不合理偏好不合理现象出现,多受教育背景、职业特点、文化习俗和生活环境等影响。表现为:(1)某种畜产品会给个人带来较大利益,但消费者却未意识到,给予不高评价,多以很低价格才愿购买;(2)某种畜产品给人带来益处不大,但消费者却评价很高,愿以高价购买。最终都是在偏好不合理的驱使下进行决策,无法实现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优化。


  3讨论


  3.1引发兽药残留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作者通过省内外动物流行病学调研,对于重大动物疫病,如禽流感是禽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规模化养禽条件下尤为突出和重要。如,我国农业部2004年1~6月暴发禽流感的统计:发病数130649羽,死亡数113861羽,扑杀数2421863羽。当时国家非常重视,除对家禽采取强制免疫措施外,对于扑杀的家禽政府按10元/每羽给畜主予以补助,而地方性的配套补助尚未计入。而平时对于动物疫病防治也有兽医过问。然而,对于畜产品中兽药残留问题,与动物疫病相比,人们问及却远远不够。究其原因[31]:(1)农民对发展绿色畜产品的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认为只要畜禽长得快长得好的饲料就是好饲料,对饲料有害物质残留是否超标,饲喂残留超标饲料是否会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却认知甚少,也未认识到自己即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2)滥用激素和药物现象较重,很大多数养殖场和农户,由于利益的驱动,为了提高畜禽出栏速度,在自配饲料中大量添加国家禁用和限用的激素和药物。一些养殖场或专业户靠增加兽药的使用量来控制动物疫病,没有遵守兽药的使用对象、期限、剂量以及休药期等规定,在畜禽出栏前或产奶中还继续超量使用兽药,造成兽药残留,给动物产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3)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及问题。河南1名生猪经纪人透露,“瘦肉精”的“黑市”价格为每kg1500元至万元不等,经纪人掺和饲料粉后以每包3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农户,收购时优先收购此类猪。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瘦肉精”,大多数来自地下制售黑窝点。然而遗憾的是,自2002年以来,鲜有被查出或捣毁的窝点。这说明我国政府在药品监督管理与法律法规存在盲点。


  由上可见,动物在饲养场必须要按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正确使用饲料,严格执行休药期,严控兽药残留。否则兽药残留超标,导致兽药在畜禽体内集聚,到屠宰时动物胴体内就会含有兽药残留的代谢产物。当消费者因食用含兽药残留的产品,自身并不知道其危害,会在人体内蓄积,直接危害人的健康甚至生命[32-34]。


  3.2纠正畜产品安全事件市场失灵


  兽药残留不是质的问题,而是量的问题。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存在,区别仅在于兽药残留的量不同。所以兽药残留一般引起慢性中毒。但在我国现阶段频繁发生因兽药残留而引发的中毒,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兽药残留的失控。我国现阶段的兽药残留局面,可以说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兽药管理结构功能不相适应的副产物,有其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驱使力,应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明白它的发展过程,积极探索有效的控制方法[13]。


  针对我国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在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监管失灵同时并存的畜产品安全领域,凸显了畜产品安全公共需求的不断增加。当前,从源头入手:(1)严格控制各类药物的使用,做到尽量不使用药物,尽可能寻求替代品来达到同等效果和要求,必须要用的要从使用数量、使用范围严格控制,有药物隐患的产品要注明。(2)严格遵守兽药使用的各种规定,建立兽药的使用跟踪制度,对使用数量、使用品种严格把关,对兽药的投放量和使用量要注册登记逐级管理。(3)对动物进行活体检测,发现药物残留超标要延长休药期。(4)严格控制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绝对禁止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投放到饲料中。人们呼吁政府加强畜产品安全工作,以改革畜产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角度为出发点,完善畜产品安全法规政策,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并搭建畜产品安全公共治理的网络。构建畜产品安全“保护网”,提高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大众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4建议


  4.1建立安全生态健康产品生产体系


  重视安全健康的产品生产,必须从公共卫生、经济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资源优化的配置。畜产品初级生产者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时,除添加有益的中草药制剂外,建议:在饲养中必须对屠宰前动物执行兽药休药期的规定;尽量选用高效、无残留、低吸收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畜禽专用抗菌素,以及在饲料中添加活菌制剂替代抗生素,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活性酵母和芽胞杆菌等;饲料添加药物应严格遵照科学用量执行;在饲料中不添加过量的铜、锌元素。


  4.2建立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心


  借助网络技术,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设计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即利用IT技术、RFID电子标识与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中心。通过互联网、手机和终端查询机等途径实时呈现给消费者[35]。其任务: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工作。


  提供食品安全咨询:①技术服务:为市民提供“问题食品”有偿检测检验技术服务;②信息咨询:依托监管信息库,为消费者提供更直接的信息;③协调和咨询:向市民提供相关的协调和咨询服务;④溯源管理:拨通中心电话或短信咨询,根据QS编号等信息及时了解畜产品真假、养殖、屠宰和检测等情况,降低购买食品风险;⑤其它: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相关政策、安全知识、监管情况和应急处置等进行及时权威解答。


  4.3建议改变中国畜产品危害因素的排序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已是一个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在动物卫生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一般对畜产品产生危害因素的排序:排名第1是动物疫病,第2是兽药残留,第3是屠宰加工过程的污染残留。


  对于兽药休药期的执行,作者通过农村实地考察,征求部分省市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省市县畜牧兽医总站、屠宰加工和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站人员意见与共同商讨,对畜产品产生危害因素的排序建议改为:第1是兽药残留,第2是动物疫病,第3仍是屠宰加工过程的污染残留,更加切合当前我国农村养殖生产的实际。


  随着人们对动物性食品需求量的增加,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兽药残留不但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在畜牧生产实践中规范用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次级生产者的风险管理水平,他是保障食品安全公共性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屏障[17,36-37],有利于消费者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


  4.4建立避免兽药残留数据库,开展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风险评估工作


  以风险评估结果为科学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广泛听取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意见,制定动物性食品中抗菌类、激素类、兽用除虫类等最大残留限量[3]。建立避免兽药残留数据库,其中药物的最高残留限量、休药期是最重要的内容。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合理用药,避免兽药在食品中残留[39]。开展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风险评估工作,构建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为国家开展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将我国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和弥补转为积极、主动、事前和预防,切实有效地控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风险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扭曲是同一性问题,政府可采用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舆论手段加以控制。


  5.1改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加大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持


  完善兽药残留法律法规,对生产劣质畜产品的生产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经济的重罚与行政管制。执法部门要把法律法规落实到位。①整合执法力量,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②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政府应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添加剂等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包括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并向农民、企业推荐和介绍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和鼓励他们达到先进标准。


  5.2建议我国食品安全必须由单一部门来监管


  由于兽药残留问题,往往涉及农业、畜牧、卫生、工商、质监和商务等多个部门管理,在执法时多个部门难于协调形成合力。实践中因执法主体不同、适用的法律不同、定性不准确,有时对同一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处理结果差别较大,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整个问题的处理效果。有时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职责不够清晰,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易产生互相推卸责任现象,降低政府的监管有效性。因此,针对动物及其产品卫生的各环节,建议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由单一部门来监管。


  5.3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


  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及预警机制等综合协调机制和相关配套制度下[40]。以及定期的风险评估后,进行动物卫生风险管理,解决各政府部门独立不协调,从而提高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促进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形成我国有效的动物卫生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责权利一体的垂直管理体制,以真正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